导读: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的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它相对于无线电数据通信具有功耗低、价格便宜、低电磁干扰、高保密性等优点,尤其是在近距离无线数据通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主要介绍基于51单片机的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原理,在硬件设计原理的介绍中,主要分析了系统中NE555数据调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DS18B2,在系统软件设计的介绍中,我们主要分析单片机串口通信
摘 要
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的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它相对于无线电数据通信具有功耗低、价格便宜、低电磁干扰、高保密性等优点,目前发展迅猛,尤其是在近距离无线数据通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51单片机的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原理。在硬件设计原理的介绍中,主要分析了系统中NE555数据调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DS18B20温度传感器电路、单片机外围电路以及声光报警电路。在系统软件设计的介绍中,我们主要分析单片机串口通信协议、控制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对数据的编解码;而液晶显示部分软件则是为了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通过调试后,本系统基本达到预期要求,1、正确实现双机通信功能,在2400波特率下通信距离达到7米左右;2、具有在超时通信不畅的情况下进行报警提示功能;3、具有自动搜寻一帧数据起始位的功能,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的干扰;4、通过串口可以与PC机实现正确通信,可以作为计算机的红外无线终端,完成数据的上传和下放。因此本系统具有广阔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AT89S52单片机;数据采集;红外通信;调制解调;串口通信
Abstract
Infrared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is a wireless data transfer method that uses infrared as a transmission medium, Compared with the radio data communication, it has many advantages in power consumption, Production costs,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the confidentiality. At present, this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particular, It is widely used in short-range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In this paper, we are introduced infrared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theory that based on th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51. In the hardware design principle introduction, We mainly analysis the system’s data modulation circuit of NE555, infrared transmitter, IR receiver circuit, DS18B20 temperature sensor circuit, microcontroller peripheral circuits, as well as sound and light alarm circuit. In introducing the system software design, We mainly analysis MCU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o control temperature sensor data collection, data codec; And, The software of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s better to have the man-machine interface.
Through debugging, the system achieved the expected goals,
1, the system can correct achieve double-communications functions, in 2400 baud rate, the communication distance can reach about 7 m; 2,It has alarm function in overtime communications impeded circumstances; 3, with an automatic search function of initial data, thi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utside interference; 4, the systems and PC can communicate through serial port, it can be used as the computer’s infrared wireless terminals and complete data upload and decentralization. So the system has broa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AT89S52SCM;Data Acquisition;Infrared communication;Modem;Serial Communication
目 录
1 引言 ..................................................... 1
1.1红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
1.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3
1.3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2 红外通信技术介绍 ......................................... 7
2.1红外通信系统基本组成 ................................ 7
2.2红外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 7
2.3红外通信系统的分类 .................................. 8
2.4通信协议 ............................................ 8
3 系统整体设计 ............................................ 10
3.1系统框图设计 ....................................... 10
3.2系统性能指标 ....................................... 11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14
4.1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14
4.2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17
4.2.1时钟电路设计 .................................. 18
4.2.2复位电路设计 .................................. 19
4.2.3报警电路设计 .................................. 20
4.2.4按键电路设计 .................................. 20
4.3数据调制和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 21
4.3.1载波电路设计 .................................. 21
4.3.2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 26
4.4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 27
4.5与PC机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28
4.6 LCD显示电路设计 ................................... 31
5 系统软件设计 ........................................... 35
5.1系统总的程序流程图设计 ............................. 35
5.2 温度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37
5.2.1 DS18B20的控制时序 ............................ 39
5.2.2 DS18B20的程序流程图 .......................... 40
5.3串行通信软件设计 ................................... 41
5.3.1串行通信的字符格式 ............................ 41
5.3.2串行通信的数据通路形式 ........................ 42
5.3.3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 ............................ 43
5.3.4串行通信传输速率的计算 ........................ 43
5.3.5串行通信软件设计流程图 ........................ 44
5.4主从机串口中断软件设计 ............................. 46
5.5报警部分软件设计 ................................... 51
5.6液晶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54
6 系统的制作及组装 ........................................ 56
6.1系统电路的布局和布线 ............................... 56
6.2电路板的制作 ....................................... 57
6.3系统组装 ........................................... 57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1.1红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红外线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的红外技术,在这以前主要的研制成果主要是热敏型红外探测器,通过它科学家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光电
1 引言
1.1红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从那时开始,红外线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的红外技术,在这以前主要的研制成果主要是热敏型红外探测器,通过它科学家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20世纪初开始,通过测量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60年代初,随着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70年代,红外成像技术获得迅速发展。80年代,红外技术进入研制镶嵌焦面阵列系统的新时期。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开阔了人类的视野,通过卫星红外遥感可以对地球进行勘测,在寻找水源、气象检测、监视森林火灾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红外在红外探测、红外无线通信、红外遥感、红外成像等方面的应用都极大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红外通讯技术也是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这一通信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更加广泛。1993年,一个由部件、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和电信厂商组成的大型集团—红外无线数据协会(IRDA)就红外通信的一套标准达成一致。现在约有一百多家厂商支持红外通信标准。主要的PC机开发商,如微软、苹果、东芝等,已推出了在计算机 之间采用这种高速红外数据通信的数字设备。并且它作为一种最具有成本效益和便于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的红外技术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展的。首先研究的是工作波段在1—3um的硫化铅红外探测器,数年之后又相继研究钛酸铅等热电探测器,并得到一定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红外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开展了从单元、线列到红外胶平面的探测器研究工作。红外探测器产品已布满1—3、3—5和8—14um三个大气窗。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我国研制出第一台热像仪,其技术性能与国外相当,为我国红外技术的升级换代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制的热成像仪,可以满足军队武器系统的各种性能需要。在民用领域各种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星载红外遥感仪等,也逐渐发展成熟。
经过40多年大发展,中国在红外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建成了专业研究所,红外物理实验室和众多的研究课题组,一批高等院校中,也设立了红外专业或包含红外专业的光电技术系,一批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相继诞生,已经形成了不同规模的产品,中国红外产品与应用市场日趋成熟,正逐渐普及。
1.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课题是基于51单片机的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基于红外线的无线数据发射、接收和数据处理等问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红外无线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红外无线传输系统的工作
原理;
(2) 对整个系统进行分块理论分析,其中包括数据采集、发射部分、接收部分、调制部分、串口通信部分、显示部分和控制部分;
(3) 根据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和元器件的选型,并要仔细分析每个元件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对于51单片机、NE555定时器、TS1620液晶一定要掌握其控制原理;
(4) 在进行电路布线时一定要注意信号干扰问题,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结果正确与否;
(5) 结合硬件电路来设计软件,我们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应该编好一部分调试一部分;不然,当编写很多时,不易分析问题的所在地;
(6) 结合软硬件进行电路调试,在这部分一定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所在,比如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发射部分问题还是接收部分问题等。如果分析得当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7) 系统的性能测试和电路的优化,其主要是测试有效通信的距离及其传输波特率。通过这些方法让整个系统达到最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过程基本上就能设计出能进行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并且可以通过串口传输到电脑上实时数据监控。随着调制和
编码技术的飞速发展,红外这种无线传输技术也将日益得到广泛的运用。
1.3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电脑技术发展的早期,当时数据都是通过线缆传输的,线缆传输连线比较麻烦,需要特制接口,非常不方便,并且采用有线线缆的成本也很高。于是人们就开始研究无线的数据传输来取代这种传统的线缆传输,就有了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红外、蓝牙等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红外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相对于别的无线传输技术有很多独特的优点:1、红外线在传输过程中不受无线电干扰,而且它的使用不受国家无线管委会的限制,并不需要申请专门的频点,因此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稳定性;2、红外线具有很好的方向性,所以它特别适合方向性很强的无线数据传输;3、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相对于别的无线传输系统来说,结构要简单的多,因此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4、其传输不受地域的限制既可以在室内使用也可以在室外使用。5、红外无线数据传输还具有低功耗的特点,在移动设备中这一点尤其重要;6、随着编码调制技术的发展,其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信息容量也变得越来越来大。但是红外无线传输技术也有一些技术难题和缺点,例如红外射束易受尘埃、雨水等物质的吸收,如何在野外环境下克服这些物质的吸收,增强红外射束信号的强度是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虽然红外无线数据传输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他在近距离数据传输和控制上相对于别的无线传输方式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现在红外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广泛运用于移动设备、室内办公设备、各种
近距离遥控系统以及电脑外围设备等。现在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把红外无线通信运用到无线局域网中;随着各种调制和编码技术的发展,体积小、位数率高、传输距离较远的红外无线通信技术日益成熟,红外通信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所以,研究红外无线数据传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2红外通信技术介绍,2.1红外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一般由发射部分、信道部分和接收器三部分组成,发射部分:主要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编解码控制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将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后再发射出去,信道部分:信道是传输信息的载体,本系统是以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收部分:主要包括红外接收器和解码控制器,图2-1所示的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射器红外接收器MC
2 红外通信技术介绍
2.1红外通信系统基本组成
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一般由发射部分、信道部分和接收器三部分组成。发射部分:主要包括红外发射器和编解码控制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将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后再发射出去;信道部分:信道是传输信息的载体,本系统是以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收部分:主要包括红外接收器和解码控制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完成接收信号的正确解调和解码。图2-1所示的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红外发
射器红外接收器MCU数据传输传输信道数据传输MCU
图2-1 红外通信系统基本组成
2.2红外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红外无线数据传输是利用950nm 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传输载体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发送端将需要传送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调制到38kHz的载波上,并驱动红外发射管将电信号转换成光脉冲的形式发送出去;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冲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最后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其实红外通信的实质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这样可以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以便利用红外信道进行正确的数据传输。
2.3红外通信系统的分类
根据红外收发器的位置来分,则有4 种通信方式:(a) 窄视方式(NLOS,narrow line2of2sight) 、(b) 宽视方式(WLOS、wide2LOS) 、(c) 散射方式(diffuse) 、(d) 跟踪方式(tracked),如图2-2 所示。以上四种方式中,相同的通信距离下发射光强排列为:散射方式>宽视方式>窄视方式=跟踪方式。根据接收红外信号方式不同还可以分为直射方式和反射方式,具体如图2-3所示。
图2-2 红外信号按收发器位置不同的传输方式
图2-3 直射和反射式
红外无线数据传输根据通信速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速模式(SIR,Serial Infrared),其通信速率小于115.2Kbps;中速模式(MIR,Medium Speed Infrared),通信速率为0.567Mbps;高速模式(FIR,Fast Speed Infrared),通信速率为4Mbps;超高速模式(VFIR,Very Fast Speed Infrared),位速率为16Mbps。
2.4通信协议
红外无线通信作为一种成熟的通信技术,目前已经形成了标准的
应用协议。红外数据委员会( IrDA) 作为一个工业机构间协作组织于1993 年由HP、COMPAQ、INTEL等发起成立,旨在建立开放的红外数据通信标准。目前,IrDA 规定了红外物理层协议( IrPHY)、红外链路访问层协议( IrLAP)、红外链路管理层协议( IrLMP),并且还规定了一些专门的应用层协议。协议结构如图2-4所示。
图2-4 红外通信协议结构
红外物理层协议是规定了自由空间中点对点电器设备之间采用半双工通信的红外链接标准,规定串行红外(SIR ) 数据发射速率分别至115.2Kpbs、0.576Mbps、1. 152 Mbps、4 Mbps、16 Mbps。 链路访问层协议是在物理层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通信协议中堆栈的分配。目前只对LOS 方式作了规定,包括协议服务、环境假设、协议实现的消息表、对消息的编码、消息交互规范,该链路协议适用于点对点或点对多点传输。红外链路管理层协议为多个软件应用能够独立、同时地操作入口提供支持,从而共享一个IrLAP 连接。
3 系统整体设计
本次系统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的红外无线发射和接收,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围绕采集需要传输的数据、数据处理、数据调制发射、数据接收等方面来构建系统,下面两节将分别介绍系统整体框图和系统所达到的技术指标。
3.1系统框图设计
在系统设计时,为了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将系统分为主控和受控两个部分,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实行双向通信,这样更好的增加了双机交互功能,在使用中也有很大的实用性。下图3-1就是我们本次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3-1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整个系统分为两部分:主机部分和从机部分。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这两方面的介绍:
一、红外无线通信主控部分(主机);它在整个系统中起核心控制地位,首先,通过单片机对温度传感器的控制来采集本地环境温度;然后,把采集到的数据送到单片机中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LCD进行本地温度显示;按键部分主要是起通信模式切换的作用,本系统共有3种模式可供选择;模式1:测试两机的通信部分是否正常;模式2:将主机的温度数据传送到从机;模式3:将从机的温度传到主机。并且每一种模式都是通过主机发射指令来确保两机的模式同步。其中不管是哪一种模式我们都可以将数据通过串口传到PC上位机,这样更加便于我们分析数据。最后,就是主机的通信部分,它主要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发射部分:主要利用单片机串口具有自动编码功能,在发射时单片机自动加上帧的起始位和结束位,然后将其调制到555振荡器产生的38KHZ载波上,再通过红外发射管进行发射;接收部分:采用一体化的红外接收头来对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解调,最后送入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执行相应的功能。主机部分除完成双机通信外,还设置有通信转换接口,通过电脑的上位机软件来实现PC机与系统的通信功能。
二、红外无线通信的受控部分(从机);它除了没有与PC机通信的串口接头和不能发送控制命令外,其余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与主机基本相同。从机也能采集本地温度进行显示;从机最重要的功能是随时保持对主机发送命令的应答,通过接收的不同命令进行不同的响应操作;
3.2系统性能指标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4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本系统主要以AT89S5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以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键盘部分、串口部分、报警部分、红外发射和接收部分为受控模,它们共同构建起了整个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为了能与PC机实现红外无线通信,特增加了串口转换接头和电平转换部分来实现功能的多样化,系统的通信过程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很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用红外无线数据传输代替传统的有线数据传输,本系统采用单片机系统的自动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本系统主要以AT89S5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以温度传感器、液晶显示、键盘部分、串口部分、报警部分、红外发射和接收部分为受控模块,它们共同构建起了整个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在主机部分,为了能与PC机实现红外无线通信,特增加了串口转换接头和电平转换部分来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系统的通信过程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很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用红外无线数据传输代替传统的有线数据传输,本系统采用单片机系统的自动编码功能可以实现硬件电路简单、编码可靠等优点,并且,通过软件对通信协议的规定可以实现精确的数据传输和接收,具有抗干扰强、超时出错报警等功能特点。接下来就是电路的分块设计。
4.1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本系统中,我们主要使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来采集现场环境温度,DS18B20是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它具有体积更小、使用电压更宽、更经济等优点,它的测量温度范围为?55~+125℃,在?10~+85℃范围内精度为±0.5℃,现场温度直接用“一线总线”的方式传输,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它还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因此使用非常方便。
DS18B20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
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L和TH、高速暂存器。DS18B20管脚排列如图4-1,从左到右管脚分别为1、GND;2、I/O;3、VDD。
图4-1 DS18B20
光刻64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刻好的,它可以看成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号。由于光刻ROM使每一个DS18B20都相互不同,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的目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完成对温度的测量。内部高速暂存器包含8个连续字节,前两个是测得的温度信息,第一个字节的内容是温度的低8位,第二个字节是温度的高8位,第3、4个是TH、TL的易失性拷贝,第5个字节是结构寄存器的易失性拷贝,这3个字节的内容在每一次上电复位时被刷新。第6、7、8字节用于内部计算。第9个字节是冗余字节。暂存器具体分布如表4-1所示。
表4-1 DS18B20寄存器分布
DS18B20使用12位的二进制数来存储温度值,最高位为符号,其中,低8位的数据储存顺序为:
高8位的数据储存顺序为:
S代表温度的正负,S=1,代表接收到的为负温度;S=0,代表接收到的为正温度;结合上面的顺序就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转换为温度,例如,0550H为85℃,0191H为+25.0625℃,但要注意的是,负温度是以二进制的补码形式存在的,因此在转换时要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取反加1后再进行操作。例如FF92H所代表的温度为?55℃。
DS18B20与单片机相连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VCC接外部电源,GND接地,DQ与单片机的I/O口相连;另外一种是用寄生电源供电,此时,VCC和GND都接地,DQ口与单片机的I/O相连。但无论是那一种方式,其DQ都要接5K左右的上拉电阻来增加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其典型电路如图4-2所示。
图4-2 DS18B20的典型应用电路图
由于DS18B20是单线通信,单片机通过此线向18B20发送指令,18B20也通过此线将采集到的温度传回来。因此,在温度采集的软件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好时序逻辑的控制,否则将采集不到正确的数据。这个我们在软件部分会具体说明。
4.2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在本系统设计中,使用的是Atmel公司生产的AT89S52单片机,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使用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与工业80C51产品指令和引脚完全兼容。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编程,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单片机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有效的解决方案。AT89S52单片机最小系统如图4-3所示。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在本系统中使用的11.0592MHZ,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振荡脉冲经过二分频才作为系统的时钟信号,4.2.2复位电路设计,RST端为高电平则会进行系统复位,4.2.3报警电路设计,在这个系统中报警部分主要采用蜂鸣器报警,当系统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其信号被阻挡超过一定的时间时,蜂鸣器就会报警来提示信号传输不正常,4.2.4按键电路设计,这样就实现了按键的控制功能,4.3数据调制和红外发射电路设计,数
图4-4 AT89S52外部时钟源电路图
电路中的电容一般取22PF左右,而晶体振荡器的频率范围通常是
1.2MHZ~12MHZ,在本系统中使用的11.0592MHZ,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振荡脉冲经过二分频才作为系统的时钟信号,在二分频的基础上再三分频产生ALE信号,在二分频的基础上再进行六分频就得到机器周期信号。因此一个机器周期是振荡周期的12倍,我们使用的是11.0592MHZ晶振,因此机器周期为(1/11.0592)*12微秒。
4.2.2复位电路设计
RST引脚是单片机复位信号的输入端,复位信号是高电平有效,其有效时间应持续24个振荡脉冲周期(即2个机器周期)以上,产生复位信号的电路如图4-5所示。
图4-5 单片机复位电路
此复位电路为按键电平方式复位,首先具有开机复位的功能,在平时状态中由于电容阻断直流电压,因此RST复位端口一直为低电平;当按键S1按下时经过R6、R7分压,RST端为高电平则会进行系统复位。
4.2.3报警电路设计
在这个系统中报警部分主要采用蜂鸣器报警,当系统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其信号被阻挡超过一定的时间时,蜂鸣器就会报警来提示信号传输不正常,蜂鸣器电路如图4-6所示。
图4-6 蜂鸣器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将Bell(蜂鸣器的控制端)与单片机的I/O口相连,用PNP型三极管8550对蜂鸣器进行电路驱动,用软件来控制蜂鸣器的响停。
4.2.4按键电路设计
在单片机的按键部分采用按钮型按键,按键未按下时其输出端为高电平,按键按下时输出端为低电平;为了增加电平的准确性,可以在按键的输出端加上拉电阻来确保其高低电平的正确,这样通过单片机来检测I/O口的电平状况,然后执行不同的操作,这样就实现了按键的控制功能,电路如图4-7所示。
图4-7 按键电路
4.3数据调制和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数据发射部分是我们本次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所设计的系统能否正常无线通信和通信的有效距离;在设计时经过大量资料的查询和进行多个方案的论证,我们发现这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如何实现数据的调制;2、对调制后的数据又怎样进行红外发射。因此,下面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电路的设计。
4.3.1载波电路设计
本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为: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由于所需要传输的温度数据是由单片机串口发送,这样的信号频率较低,抗干扰的性能较差,因此,为了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信号传输的距离,我们将要传输的信号调制到一个比调制信号频率高得多的信号上,这就要求设计一个产生载波的电路,在本系统设计中,利用NE555定时器来构成载波信号发生器。
NE555定时器是一种将模拟功能与逻辑功能相结合的多用途单片集成电路,可以产生时间迟延和脉冲信号,由555构成的时基电路具有以下优点:1、定时精度高,工作速度快;2、使用电压范围宽,为2V~18V;3、结构简单,应用灵活;4、有一定的输出功率,可以直接驱动小型继电器、指示灯及微电机;5、工作可靠性高,使用范围广;只要在外部配上几个适当的阻容元件,就可以构成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和施密特触发器等脉冲产生与整形电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定时、测量及家用电器等方面广泛的应用。NE555的引脚排列如图4-8
所示。
图4-8 NE555管脚图
各引脚的功能如表4-2所示。
表4-2 NE555引脚描述
NE555内部电路结构如图4-9所示。它包含两个电压比较器、一个基本的RS触发器、泄放电管和三个5K 电阻构成的分压器。Comp是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高精度电压比较器。比较器一共有两个输入端,分别标有“+”和“?”。如果V+>V-,
图4-9 NE555内部电路结构图
比较器输出电压为高电平,反之则输出为低电平。比较器的参考电压由电阻分压器决定。在控制电压端CV(第5脚)悬空时,则Comp1“—”的参考电压为2/3Vcc,Comp2的“+”端参考电压为Vcc/3。基本触发器的RS端为直接清零端,低电平有效,平时可以接高电平;放电管提供外接电容的放电回路;控制电压输入端CV端平时可以对地接一个去耦电容。NE555定时器的功能如表4-3所示。
表4-3 NE555逻辑功能表
在本系统设计中,使用NE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来产生38KHZ载波。多谐振荡器是一种无稳态电路,接通电源后,无需外加触发信号,就能自动地不断翻转,产生矩形波。由于这种矩形波中含有很多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由于接收部分使用的是一体化红外接收头,专门接收38KHZ的红外信号,本系统中需要传输的信号是由单片机串口发送出来的,导通时红外发射二极管就会发射波长为940nm左右的红外线,图4-12信号传输波形,4.3.2红外发射电路设计,平时我们常用的红外发射二极管有SE303、PH303等,本系统电路发射部分采用的是日本NEC公司生产的SE303红外发射二极管,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较低,一般小功
由于接收部分使用的是一体化红外接收头,专门接收38KHZ的红外信号,所以这就要求NE555定时器产生38KHZ的载波信号,载波信号的周期为T=(1/38)ms=26.3us,又因为T=TW1+TW2=0.7*R12*C5+0.7*R13*C5=26.3us,并且C5=3300PF,R13=5.1K ,R12为10K 的滑动变阻器;经计算R12≈6.3K ,这个阻值完全能够通过调整电位器来达到。
下面主要分析信号是怎样调制到载波上去的。本系统中需要传输的信号是由单片机串口发送出来的,为了使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的相位差为0,我们在单片机的发送端(TXD)加上一个74HC04非门对发送的信号进行反相,然后再用这个信号去控制NE555定时器的复位端(RST),555定时器的复位端是低电平有效,因此当74HC04输出到555复位端的信号为高电平时,则555输出端的信号为38KHZ的方波;为低电平时,则555被复位,其输出端为低电平。这样一个过程就完成了将要发射的TXD基带信号调制到38KHZ载波信号上的任务,然后再用调制好的信号再去控制三极管的导通与截止,导通时红外发射二极管就会发射波长为940nm左右的红外线,具体的波形转换如图4-12所示。
图4-12信号传输波形
4.3.2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平时我们常用的红外发射二极管有SE303、PH303等,它们是采用砷化镓(GaAs)和砷铝化镓(GaAlAs)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本系统电路发射部分采用的是日本NEC公司生产的SE303红外发射二极管,其外形与普通的发光二极管相似,导通时管压降小于1.4V。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电压较低,约为5~30V,因此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其反向电压不得超过5V。
一般小功率的红外发射二极管的正向工作电流为30~50mA,在使用时如果长时间超过电流的工作范围,容易使红外发光二极管损坏;但是,在红外通信过程中又要求通信距离尽可能的远,这时就可以采用脉冲电流的方式来发射红外信号。若脉冲电流的平均值与恒定的直流值相等,则脉冲电流的幅度要比允许的工作电流大得多,其发射效率也较高。因此,本系统采用直流脉冲电流驱动方式,其电路如图4-13所示。其中R17、R20 为限流电阻,以防止流过SE303的电流过大而
图4-13 红外发射电路图
损坏管子。在电路图中三极管工作在开关状态(截止和饱和导通),功率计算如下,Ve为SE303的导通电压,Vce为三极管发射极与集电极
之间的电压,则当饱和导通时电流I=(5?Ve?Vce)/R17=(5?1.2?0.3)/20=0.175A;则发射时红外二极管的功率为P=UI=1.2*0.175=0.21W,又因为脉冲占空比q≈0.5,所以平均功率为P/2=105mW,电阻R17的功率Pr=20*0.175/2=1.75W,因此R17必需用一个大功率的电阻。
4.4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红外接收二极管其实就是一种光电二极管,它的内阻由射入管内的光通量决定,无红外光照时为几兆欧,有红外光照时仅为几千欧姆,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转换成的电信号非常微弱;所以,这个信号必需通过放大器放大后才能用于对电路的控制。而这个放大器除了应有高的放大倍数外,还应该是低噪声并具有对信号波的解调能力(滤除信号载波,只留下有用的调制信号)。如果所有的这些电路都由自己搭建出来,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抗干扰能力差,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体化的专用红外接收头HS0038B,其外观如图4-14所示。
图4-14 HS0038B管脚图
HS0038B是集成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的模块,主要有以下优点:1、单一的接收器和前置放大器的组合;2、灵敏度高;3、内置滤波器;4、抗干扰强;5、与TTL及CMOS兼容,适用于微处理器
操作与控制。6、低功耗。其内部原理框图和典型应用电路如图4-15所示。
图4-15 HS0038B内部框图及典型应用电路图
HS0038B红外接收二极管主要用于接收频率为38KHZ的红外线,当接收到38KHZ的红外信号时,输出端1脚为低电平;当接收到的红外信号频率不是此频率或没有接收到红外线信号时,则输出端1脚为高电平。由于接收头输出的信号为标准的TTL电平;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将接收到的信号送入单片机的接收端RXD进行信号处理。解调过程如图4-16所示。
图4-16 HS0038B的接收与输出波形
正因为一体化红外接收头有如此多的有点,所以它在红外通信中得到了越来越来广泛的应用。
4.5 与PC机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51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电脑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讯。为了使单片机能够与PC机进行红外无线通信,
在设计时,系统特增加了串口电路,串口通信部分只设在主机电路部分,在从机电路中不设此模块。虽然电脑与单片机都有串口,但他们并不能直接相连起来进行通信。因为电脑的串口是RS—232C接口,是符合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RS—232C规范的外部总线标准接口。RS—232C采用的是负逻辑,及逻辑“1”时为-5V~?15V;逻辑“0”时为+5V~+15V。而CMOS电平逻辑“1”时为4.99V,逻辑“0”时为0.01V;TTL电平的逻辑“1”和“0”分别对应电平为2.4V和0.4V。所以,在单片机与PC机通信电路之间应添加转换电路将TTL或CMOS电平与RS—232C电平进行相互转换。
本系统设计中选用的是MAXIM公司的MAX232电平转换芯片,MAX232C属于MAXIM公司的通用串行接收/发送驱动芯片,芯片引脚如图4-17所示。其实它就是起一个电压变换作用,将高电平变成低电平,低电平变成高电平,但与普通的
图4-17 MAX232引脚图
反向器又有所不同的是它还具有升压的功能。MAX232C的主要特点有:
1、符合所有的RS—232C技术规范;2、只要单一+5V电源供电;3、片载电荷泵,具有升压、电压极性翻转能力,能够产生+10V和?10V电压;
4、低功耗,典型供电电流5mA;5、内部集成了2个RS—232C驱动器。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4.6LCD显示电路设计,它是利用液晶经处理后能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的特性实现显示信息的,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TS1620的数据端和指令端可以直接与单片机的I/O口相连接,DDRAM为数据显示用的RAM,用以存放LCD显示的数据,内部控制线路就会自动将数据传送到显示器,D0~D7引脚上的数据会存入到IR寄存器中,DR为数据寄存器,它负责存储微机要写到CGRAM或DDRAM的数
图4-19 PC机与MAX232的电路图
4.6 LCD显示电路设计
在显示部分使用的是TS1620液晶显示器,它是利用液晶经处理后能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的特性实现显示信息的。液晶显示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极低、显示内容丰富等特点,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其外观如图4-20所示。
图4-20 TS1620液晶显示器
TS1620是一款字符型液晶模块,使用2行16字的5*7点阵图形来显示字符,它采用标准的16脚接口,各引脚情况如表4-4所示。
表4-4 TS1620引脚功能介绍
TS1620的数据端和指令端可以直接与单片机的I/O口相连接,其中第3脚为液晶对比度调节端口,接地时对比度最强;接电源时对比度最强;因此,可以对地连接一个10K的滑动变阻器来调节液晶的对比度;在15脚的背光地接一个小电阻进行限流; TS1620与单片机的连接电路如图4-21所示。
图4-21 单片机与TS1620液晶的连接电路
TS1620的内部结构主要由DDRAM、CGRAM、IR、DR、BF、AC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
DDRAM为数据显示用的RAM,用以存放LCD显示的数据,只要将标准的ASCII码放入DDRAM,内部控制线路就会自动将数据传送到显示器
上,并显示出该ASCII码对应的字符;
CGROM为字符产生器ROM,它存储了192个5*7的点阵字型,但只能读出不能写入;
CGRAM为字型、字符型的RAM,可供使用者存储特殊造型的造型码,但它最多只能存8个造型;
IR为指令寄存器,负责存储MCU要写给LCD的指令码,当RS及R/W引脚为0且E由1变为0时,D0~D7引脚上的数据会存入到IR寄存器中;
DR为数据寄存器,它负责存储微机要写到CGRAM或DDRAM的数据,因此可将DR看成一个数据缓冲器;
BF为忙碌信号,当BF=1时,不接收微机送来的数据或指令;当BF=0时,接收外部数据或指令,所以在写数据或指令到LCD之前,必须查看BF是否为0;
AC为地址寄存器,负责计数写入/读出CGRAM或DDRAM的数据地址,AC依照MCU对LCD的设置值而自动修改它本身的内容。
5 系统软件设计
本次系统设计要实现的目标是红外无线数据的传输,也就是用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首先的任务就是确立要传输什么数据;这些数据怎样进行传输;其次是如何将接收到的数据解调、显示出来,给人一个直观的感觉;还有就是要设置一些控制端,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5.1系统总的程序流程图设计
在本系统软件设计中,设计方案是采集一个地点的环境温度数据,然后再将其传输到另外一个地方;其中,在通信过程中设计有主机和从机两部分;主机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从机的主要任务就是接收主机发送的命令,并发送应答信号给从机;同时,根据命令做出相应的反应。除此以外,双机都具有发送和接收温度数据的功能。
根据上面所设计的任务。在本系统设计中选用一体化的温度传感器DS18B20来采集环境温度;用显示内容比较丰富的TS1620液晶显示器来进行显示;所以软件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S18B20的读写操作软件设计;2、通信程序的编写;3、TS1620液晶显示驱动函数的编写;4、人机交互功能及控制程序的编写。根据上面的要求所设计的主、从机程序流程图分别如图5-1和图5-2所示。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5.2温度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但是由于单片机对DS18B20发送指令和接收它回传给单片机的数据都是通过这单根总,由于DS18B20与微处理器间采用串行数据传输,3、在DS18B20测量温度程序设计中,这一点在进行DS18B20硬件连接和软件设计时都要给与重视,4、执行/数据,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的目的,由于我们此次系统设计在单总线上左右一个DS18B20,最后就是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微
图5-2 单片机从机主程序流程图
5.2 温度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在前面的硬件部分已经分析了DS18B20的结构及功能,现在我们主要分析其软件控制指令及其方法。因为DS18B20是支持“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连接方便、占用口线较少等功能,但是由于单片机对DS18B20发送指令和接收它回传给单片机的数据都是通过这单根总线进行通信的,所以在程序编写过程中必需注意时序问
题:1、DS18B20从测量结束到温度值转换成数字量需要一定的转换时间,这个延时必需保证的,不然,则会出现转换错误的现象,使温度输出总是显示85;2、较小的硬件开销需要相对复杂的软件进行补偿,由于DS18B20与微处理器间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因此对DS18B20进行读写编程时,必需严格保证读写时序,否则将无法读取测量结果。3、在DS18B20测量温度程序设计中,向DS18B20发出温度转换命令后,程序总要等待DS18B20的返回信号,一旦有某个DS18B20接触不好或断线,当程序读该DS18B20时,则没有返回信号,程序就会进入死循环,这一点在进行DS18B20硬件连接和软件设计时都要给与重视。另外在进行通讯时必须先建立ROM操作协议,才能进行存储器和控制器操作。因此,控制器必须先提供下面5个ROM操作命令之一:①读ROM;②匹配ROM;③搜索ROM;④跳过ROM;⑤报警搜索。这些命令对每一个器件的激光ROM部分进行操作,成功执行完一条ROM操作序列后,即可进行存储器和控制器操作,表5-1列出了DS18B20的指令操作集。
表5-1 DS18B20的指令集
5.2.1 DS18B20的控制时序
(1)初始化
时序见图5-3所示。单片机总线t0时刻发送一个复位脉冲(持续时间最短不得低于480us的低电平信号),接着在t1时刻释放总线并进入接收状态,DS18B20在检测到总线的上升沿之后,等待15-60us,接着DS18B20在t2发出存在脉冲(应答信号为低电平,持续时间60—240us),如图5-3中虚线所示。
图5-3 DS18B20初始化时序图
(2)写时间隙
当主机总线t0时刻从高拉至低电平,就产生写时间隙,从t0时刻开始15us之内应将所需写的位送到总线上,DS18B20在t0后15—60us间对总线采样。若低电平,写入的位是0,见图5-4;若为高电平,写入的位是1,见图5-5。连续写两位的间隙应大于1us。
图5-4 写0时序 图5-5写1时序
(3)读时间隙
时序见图5-6,主机总线t0时刻从高电平拉至低电平时,总线只
须保持低电平14us。之后在t1时刻将总线拉高,产生读时间时隙,读时间隙在t1时刻后t2时刻前有效。t2距t0为15us,也就是说,t2时刻前主机必需完成读位。在读时间结束时,I/O引脚经外部的上拉电阻拉回至高电平。并在t0后的60us后释放总线。
图5-6 读时序
5.2.2 DS18B20的程序流程图
对DS18B20的操作一般包含下面四个步骤:1、初始化;2、ROM操作命令;3、存储器操作命令;4、执行/数据。其中的初始化如上面的时序中讲到的一样;然后就是对ROM的操作,DS18B20片内有光刻64位的ROM,它可以看成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光刻ROM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的目的。由于我们此次系统设计在单总线上左右一个DS18B20,那我们就直接跳过匹配ROM(Skip ROM)的操作就行了。接下来就是对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其中读写“1”和“0”与上面的时序操作一样。 最后就是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微机处理;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对DS18B20的访问过程。其具体程序流程如图5-7所示。
图5-7 DS18B20控制程序流程图
5.3串行通信软件设计
本次系统的通讯设计虽然是红外无线通信,但就其本质还是基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只是在通信的过程中利用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取代传统的电缆传输。因此系统软件设计也主要是对单片机串口通信的设计。
5.3.1串行通信的字符格式
串行数据传输的定义是:数据传输按位顺序进行,最少只需一根数据线就能完成通信,成本低但速度慢。串行通信又可以分为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两种方式。单片机中使用的串行通信都是异步方式,因此下面只介绍异步通信。
异步串行通信以字符为单位,即只能一个字符接一个字符的地传
递,具体的字符格式如图5-8所示。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在本次系统中使用的是串行工作方式1,表5-2串口传输数据的结构,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5.3.4串行通信传输速率的计算,5.3.5串行通信软件设计流程图,在本次系统设计中串口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传输本地采集的温度数据,然后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显示出来,在温度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关心的是数据的符号和数据的大小,我们设计数据的符号用一个字节来储存,数据的大小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部分来储存,又因为通
图5-9 半双工形式的串行通信
5.3.3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
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共有4种工作方式,具体如表5-2所示。在本次系统中使用的是串行工作方式1,方式1是10位为一帧的异步通信方式。包括一个起始位,
表5-2 串口传输数据的结构
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 5.3.4串行通信传输速率的计算
方式1的波特率是可变的,它是以定时器T1作波特率发生器,其值由定时器1的计数溢出率来决定,其计算如公式1所示:
2smod
波特率=(定时器1溢出率) (1)
32
其中SMOD为电源控制寄存器的最高位,其值为1或0。
当定时器1作为波特率发生器使用时,应选用工作方式2,因为工作方式2具有8位自动重装载功能,这样可避免程序反复装入初值所引起的误差,使波特率更加稳定。假如设定其初值为M,则计数器溢出周期如公式2所示:
12
?(256-M)其中,focs是晶振频率。 (2) T=
focs则波特率计算如公式3所示:
2smodfocs
?波特率= (3) 3212?(256-M)
如果波特率已知的情况下,定时器T1的计数初值可由公式4可得:
focs?2smod
M=256- 其中,B代表波特率。 (4)
384?B 例如要在串口通信中使用的波特率为1200b/s,则可以根据上面给出的计算公式来计算T1的初始值,其计算过程如下(假使波特率不增倍及smod=0):
11.0592?106?20
M=256- 晶振频率为11.0592MHZ。
384?1200
(5)
M=232
即T1工作在方式2的情况下,且赋予TH1=232,TL1=232的初值,则串行通信的波特率为1200b/s。 5.3.5串行通信软件设计流程图
在本次系统设计中串口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传输本地采集的温度数据,然后在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显示出来,并且还要有双向通信的
功能;在温度数据处理过程中最关心的是数据的符号和数据的大小。因此,我们设计数据的符号用一个字节来储存;数据的大小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两部分来储存;又因为通信媒介使用的是红外线;所以,当有物体阻挡时,接收方就会接收不到发送来的数据信号,即使重新顺畅信道,由于单片机分不清符号位和数据位的顺序,则数据处理就会全部出错;所以,在发送温度数据之前先发送一帧判断数据,接收端只有在接收到此数据后才认为后面跟的是正确的温度数据,否则将放弃数据接收。这样传输一组温度数据需发送5帧数据(可以将其存放在一个数组里面)。只有将一个完整的温度数据接收完成时,才将接收到的数据送去计算处理(及显示出来)。数据发送的格式如下:
发送部分的程序流程图如图5-10所示:
N
图5-10 单片机串口发送程序流程图
接收部分程序流程图如图5-11所示:
N
继续接收新的温度数据
图5-11 单片机串口接收程序流程图
5.4主从机串口中断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协议也就是主、从机事先约定好通信方式和内容,这样可以确保通信准确。例如从机和主机约定为:从机接收到主机发送的“A”,就显示“OK”代表通信正常,接收到别的就不会显示;因此,它相当于一个比较的过程;本系统设计中,这个比较是在串口终端中完成的。
在主机中串口中断主要完成的任务有:双机是否通信正常的检测、对从机的应答信号进行比较、检测帧的起始位、接收温度数据等功能;主机串口中断处理如表5-3所示。图5-12为主机串口中断程序流程图。
表5-3主机串口中断处理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本系统共有三种工作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传输和显示方式,设计中的每一种模式切换都必需进行通信测试,如接收数据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双机还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就开始数据传输的情况发生,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5.5报警部分软件设计,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中某几位是正确的而别的几位是,例如本来发送的温度数据是15.45度,经过调试发现只要在数据传输过
49
图5-13 从机串口中断程序流程图
本系统共有三种工作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数据传输和显示方式,具体如表5-5所示。
表5-5 三种通信模式对比
50
设计中的每一种模式切换都必需进行通信测试,测试过程为:主机向从机发送联系信号只有当主机接收到从机的应答信号时才开始接下来的操作,如接收数据等;否则主机将会一直发送联系信号直到接收到对方的应答信号为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双机还未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就开始数据传输的情况发生,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5.5报警部分软件设计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接收到的温度数据中某几位是正确的而别的几位是错误的,例如本来发送的温度数据是15.45度,但在接收端液晶显示出来却是15.12度,即前两位正确而后两位错误;经过调试发现只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什么东西挡住红外线一下就会导致后面的接收数据发生错误,经过调试与分析终于找出了答案。因为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是按字节发送的,例如,要发送5,其实发送的代码为0000 0101,但传输时是按位来传输的,假如数据传输到101时挡住红外线时,接收端接收到乱码其结果就可能是1111 1101,即使把物体拿开后,由于连带关系也会导致后面的数据全部出错;为了防止有时不小心挡住了红外线致使数据出错,在设计时我们在每一
51
组温度数据前面都加上一个校验字节,这样由软件来判断,只有接收到校验位后才认为后面的四个字节是有效的温度数据,否则不保存接收到的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防止上面的出错情况,并且还设计了超延时报警来通知通信出了问题,下面是具体的程序分析。 检测校验位程序:
switch(rec1) {
case 'c':{ // if(flag==1) {
flag2=1; P2_2=1;P2_3=1;P2_4=1;
jishu++;
} }break; }
检测超时报警程序:
void time0() interrupt 1 { char bi; shu++; if(shu>=1000)
52
字符c即为校验字符
{ shu=0;
if((bi==jishu)&&(flag2==1)) //报警提示
{
P2_2=0;P2_3=0;P2_4=0;
}
bi=jishu; } }
其报警部分软件流程图如图5-15所示:
图5-15 报警部分软件流程图
主、从机的报警部分程序处理完全相同,都是在定时器T0的中断中进行判断的;当进行数据传输时,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都没有接收到数据校验,则认为信号被阻挡了,系统就进行报警提示;直到接收
53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导读:其读出数据为:,这时不能接收命令和数据,直接输入要显示的数据就可以了,功能就是从DDRAM当前位置中读出数据,6系统的制作及组装,6.1系统电路的布局和布线,当我们设计好一个电路原理图后,本次系统的布局框图如图6-1所示,数据采集LCD显示模块,红外收,PCB布线的好坏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大,6.3系统组装,系统组装过程中,这用有利于散热增加系统的稳定,(3)读忙标志位和地址计数器AC命令;RS=
(3)读忙标志位和地址计数器AC命令;RS=0,R/W=1;其读出数据为:
当BF=1时表示忙,这时不能接收命令和数据;BF=0时表示不忙。低7位为读出AC的地址。
(4)写入DDRAM命令;RS=1,R/W=0;直接输入要显示的数据就可以了,它将会储存到显示缓冲器DDRAM中。
(5)读DDRAM命令;RS=1,R/W=1;功能就是从DDRAM当前位置中读出数据。
TS1620液晶显示器在使用之前必需对其进行初始化,初始化可通过复位完成,也可以在复位后完成,初始化过程如下:1、清屏;2、功能设置;3、开/关控制设置;4、输入方式设置。LCD显示程序流程图如图5-16所示。
图5-16 LCD显示程序流程图
6 系统的制作及组装
6.1系统电路的布局和布线
当我们设计好一个电路原理图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进行排版布线;虽然软件具有自动布局、布线的功能,但是,我认为还是手动比较好,因为有很多问题只有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元件的布局直接影响着布线的工作难度,所以在器件布局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同属于一个模块的元器件最好相互靠近一些;2、不同的模块应该划分清楚;3、发热量大的元器件应尽量放在电路的边缘,有利于散热。本次系统的布局框图如图6-1所示。 数据采集LCD显示模块
红外收
发模块
串口通信模
块MCU控制
按键报警
图6-1 PCB布局
PCB布线的好坏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大,这一点在高频电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在进行电路布线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模拟地和数字地应分开接地,这样可以避免数字和模拟信号的相互干扰;2、尽量走短线,线越短电阻越小,干扰越小;3、信号线改变方向时应该走斜形、曲线,避免直角拐角。
6.2电路板的制作
电路板的制作主要有下面几个步骤:首先,根据所画的PCB图确定铜板的大小,过小会造成整个铜板的报废,过大又会浪费铜板,因此在尺寸方面一定要与实际需要相匹配; 其次,就是将打印好的PCB图贴到铜板上,再将其放入制版机进行压模(一般次数为4-5次);接下来,将压制好的铜板放入FeCl3溶液(最好使用热的溶液,这样速度可以快很多)中进行腐蚀,腐蚀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造成腐蚀的效果不好,一定要有专人看护其进度情况;最后,将铜板进行打孔,打孔的钻头一定要与焊盘孔相匹配,否则,过大会将焊盘的铜箔打掉,过小,又会造成元器件插不进去,这些都是不行的;所以在制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上事项。
6.3系统组装
系统组装过程中,首先就是元器件的焊接,在元器件焊接之前应该先用纱布将电路板打磨一遍,这样可以将铜箔氧化的部分去除掉,以便于焊接;在焊接过程中还要注意焊锡的量要得当,过多可能造成电路短路,过少有可能造成虚焊;元器件焊完后,给发热量大的元器件装上散热片,这用有利于散热增加系统的稳定;最后可以在板子的四个角上安装四个铜柱,一方面可以增加整个结构的美观,另一方也可以使避免电路板放在导电体上发生短路的危险。
通过以上步骤,一个完整的电路硬件部分就制作完成了,这时可以再检查一下是否有元器件漏焊、焊错的情况,以确保电路的正确。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行业论文、表格模板、外语学习、出国留学、资格考试、自然科学、计划方案以及(毕业论文)红外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内容。
上一篇:LTH1/6 脚踏开关简介
下一篇:油田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应用介绍